近期,长沙某小区交房后,惊现切筋梁,引发社会关注,关键不是一户偶发,而是5幢楼中的3幢楼,都得此病!户户均出现“割筋梁”,轻的“肌肉”被割,重则“骨头”打断,可谓惨不忍睹。根据网上报道,3幢楼共计314户中,有245户进行了自查,其中受力主筋被割断的有163户,其余的都有混凝土被凿除情况。
割筋梁 图源:网络公开信息
说来搞笑,这个项目参建阵容堪称豪华——建设单位与施工总包均为头部大型央国企,装修单位也是知名企业,监理单位则来自深圳的,也曾是全国首批百强的监理企业。能说他们不懂工程吗?能说他们没有看见吗?
我想这个监理单位肯定也有发出警示,或许也要求整改过;但是,面对现实,不得不屈服,最终放弃了努力和挣扎吗?!因为,监理也要靠开发商赏饭吃。当开发商说你别管了,监理受制于人,也不得不忍气吞声的。
这个工程质量目标其实很高,网上可查资料显示,总包指定的工程质量目标是:创优良工地、夺市级优质结构工程奖、确保省级质量奖——芙蓉杯。
图源:网络公开信息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这光鲜目标,尴尬的现实,无情揭露了地租经济下的房地产行业只重眼前不顾将来的恶疾。
当国家队与知名企业齐聚,工程质量依然堪忧,监理单位作为工程质量的守门人却屡屡失灵,这些问题的答案,或许就藏在行业价值排序的错位与制度设计的漏洞之中。分析后,发现与住宅物业癌变,好似一脉相通。
一、参建单位的关系密码与招投标的隐形博弈
从项目参建单位的构成来看,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浮出水面:在建设、施工、装修、监理等多方主体中,背后可能暗含装修和监理招投标的复杂逻辑中。
但现实中,工程招投标领域仍存在明规则与潜规则的角力。部分项目虽表面遵循公开招标流程,却通过设置隐性门槛、量身定制资质要求等方式,为关系户铺路。多数大型地产都有内部供应商库,多数大型施工单位也都有长期合作伙伴。
尤其是在地方重大项目中,地缘关系、利益纽带可能渗透到评标环节,导致优者未必胜,胜者未必优。当参建单位的选择掺杂过多非市场因素,工程质量的第一道防线便已松动。
二、监理橡皮人化:在利益链条中丧失话语权
监理单位本应是工程质量的第三方裁判,部分承担着国家赋予的社会监管责任。但在不少项目中,监理却沦为盖章机器,其功能丧失的背后,是多重制度与现实困境的叠加。
经济依附性瓦解独立性
当前监理费由建设单位支付,这种付费模式使得监理天然处于弱势地位。当建设单位为赶工期、降成本而忽视质量隐患时,监理若坚持原则,可能面临费用被扣、合同终止的风险。在生存压力下,一些监理单位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沦为甲方的附庸就成了现实的无奈了。
权限模糊与执行乏力
现行法规,虽赋予监理监督工程质量的职责,但其停工权、处罚权等权限缺乏刚性支撑,根本无法像政府职能部门那样行使执法权。当初引进监理制度,期望其成为铁面无私,但最后更像是被异化各方的替罪羊。面对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的违规操作,监理整改通知,很多时候沦为一纸空文。即便发现重大质量安全隐患,很多时候也难以强制停工,能在协调中寻求理解与支持,如果建设单位要求放水,监理往往也只能妥协。
行业生态恶化与专业能力退化
近年来监理费占工程造价比例持续走低,部分住宅项目中,监理费甚至压缩至0.5%以下。别以为这是小开发商的出价,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型知名地产,也这样干。当监理的地位和待遇,在工程参建各方中,只比包工地资料的强丢丢的时候。低费率,导致监理单位难以聘请高素质人才,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,同时监理也只能断臂求生,现场监管力度和专业度,自然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现象了。
业委会和监理行业,住建造就的两个苦瓜兄弟
说点题外话,监理和业委会都是住建倡导的,结果成了烂兄烂弟的苦瓜兄弟。
物业成天嚷嚷人工费上涨,做不了,亏死了,殊不知监理行业现在还是2007年的收费标准,投标上限往往还被打骨折,想要中标一些商品房项目,哪怕是知名地产的项目,现在往往按2007年费率3-4折报价,才有可能中标。
2007年,一个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年薪6万不到,现在要18万。住建呀住建,房屋建设时,监理人有心但无力、很难干好;交房后,物业人无心无力赖着好干,业委会这个物业监理人,往往难得到支持,面临成立难、运行难困局,是不是很有点意思,这是为啥呢?!
三、重构行业价值:让质量与责任回归核心
工程质量的失守,本质是房地产开发领域价值排序的错位——短期利益压倒长期责任,经济价值凌驾社会价值,个人私利侵蚀公共利益。要打破这一困局,需从制度重构与观念革新双管齐下。
对于房地产开发的短视症,一方面,强化建设单位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,将建设方主体责任追溯至项目全生命周期,无论建设期、质保期,质量责任均应负责;另一方面,应将工程质量、居住体验、社会评价等长期价值纳入房企信用评级,与融资成本、市场准入直接挂钩,倒逼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;更为重要的是,应该让房地产成为工业,而不是金融业,去杠杆去资本性质,实施现房销售、开发保证金制度(资金自有率不得低于70%)。不然,上午拿地,下午打桩,三个月封顶,真把基建当狂魔了,还是当工程就是码积木、叠豆腐呢?
四、重塑监理行业权威
解决监理行业的困境,让房地产造房子,关键在于重塑监理的独立性与权威性。不然,弄些好房子标准可能也是然并卵,因为没人在现场监理监督质量的有效执行,那肯定也造不出好房子的!故建议如下:
其一,推动监理费用支付机制改革,可由政府设立第三方监管账户统一支付监理费用,从工程建设资金中按比例提取,切断监理与建设单位的直接经济依附。
其二,明确监理的法定权限,保障其对工程中违规行为的停工权、处罚权(现有制度下,监理的这两个权限依然要建设单位同意才行),对拒不执行监理指令的单位,可直接向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并暂停项目审批。
其三,提高监理费用标准,以便吸引高素质、高职业道德的人才入行;同时提升行业准入、监理追责制度,失职禁入等制度;
第四、提升监理地位,和国际接轨,让监理地位和律师、教师、医生齐平。更多的社会荣誉感,才能维持社会责任感,才能让监理恪守职业道德,坚守职责标准。
草根谈:
这个案例暴露的不仅是个别企业的责任缺失,更是行业治理体系的深层漏洞。
只有当工程回归质量优先的初心,让监理能真正成为铁面包公,房地产行业才能摆脱重利益轻质量的泥沼,为社会交付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良心工程。
这既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,更需要行业价值共识的重建——毕竟,任何工程的基石,都应是责任与担当。
欢迎留言讨论
双融配资-双融配资官网-线上配资门户网-安全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